FACESOHO知行者关注
诗文名句诗人古籍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出自唐代 韦应物 的《闻雁

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故乡遥远,模糊不清,不知道在哪里啊?归家的思绪无穷无尽。
在淮南秋雨绵绵的漫漫长夜里,独坐楼中书房听那北来的雁叫声。

注释
故园:指作者在长安的家。眇(miǎo):仔细地察看。
方:刚开始。
悠:远。
淮南:作者所在地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位于淮河南岸)。
高斋:楼阁上的书房。闻雁:听到北来的雁叫声。

资料:
1、汪正楚.中华唐诗传世名作一千首.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2262、张国举.唐诗精华注译评.长春:长春出版社,2010:4043、赵海丽 于红景 赵永枫.中国教育文言文全解.延边:延边人民出版社,2008:121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韦应物在秋雨之夜、归思正深之际,听到自远而近的雁叫声,有感而作。此诗描写了由远飞的大雁引起游子对故土的怀念,表达了诗人思乡之情。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凄切古澹。

“故园眇何处,归思方悠哉。”首二句言诗人雨夜思归。秋天的雨夜漫长而又寂寥,诗人独坐在高斋之中,孤灯长伴,孤影为侣,静静地听着外面渐渐沥沥的秋雨。窗外一片漆黑,只有雨打梧桐的声音。孤清的夜,深秋的凄寒,还有空寂的高斋,在这样一种萧瑟凄寂的环境气氛之中,诗人不免要触动羁旅他乡、远游为宦的思乡情思。诗人的家乡在长安,而此时却在远离家乡两千余里的滁州为官,“眇”字反映诗人内心的无奈情态,因为云山阻隔、 ∨

创作背景

公元783年(唐德宗建中四年),韦应物由尚书比部员外郎出任滁州刺史。首夏离京,秋天到任。这首《闻雁》大约就是他抵达滁后不久写的。

资料:
1、刘学锴.唐诗名篇鉴赏.合肥:黄山书社,2008:144

韦应物

韦应物

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汉族,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590篇诗文

猜您喜欢
遥想江口依然,鸟啼花谢,今日谁为主。王澜《念奴娇·避地溢江书于新亭》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蒋捷《虞美人·梳楼》
十二阑干,故国三千里。王庭筠《凤栖梧·衰柳疏疏苔满地》
故乡归去千里,佳处辄迟留。苏轼《水调歌头·安石在东海》
那堪旅馆经残腊,只把空书寄故乡。王建《维扬冬末寄幕中二从事》
刷羽同摇漾,一举还故乡。沈约《咏湖中雁》
碧芜千里思悠悠,惟有霎时凉梦、到南州。李廌《虞美人·玉阑干外清江浦》
心事孤山春梦在,到思量、犹断诗魂。吴文英《极相思·题陈藏一水月梅扇》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王安国《清平乐·春晚》

FACESOHO知行者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

FACESOHO知行者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