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1882年12月18日-1916年11月8日),原名艮寅,字松坡 ,汉族,湖南邵阳人,近代伟大的爱国者,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民主革命家,中华民国初年的杰出军事领袖。蔡锷一生中,做了两件大事:一件是辛亥革命时期在云南领导了推翻清朝统治的新军起义;另一件是四年后积极参加了反对袁世凯称帝、维护民主共和国政体的护国军起义。其遗著被编为《蔡松坡先生遗集》。蔡锷在一生中,注意辨别政治风云,顺应历史潮流,投身革命运动;在军事理论和战争实践方面都作出了较突出的贡献。► 1篇诗文
学生时代
1882年12月18日(清光绪八年十一月初九)生于湖南省宝庆府(今邵阳市)一户贫寒的裁缝家庭。目前,蔡锷出生地有两种说法:一是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蒋家冲(今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蔡锷村蔡锷故居);二是宝庆府武冈州山门镇水东大坝上(今洞口县水东乡杨万村大坝组)。1887年随家人迁至武冈山门黄家桥(今洞口县山门镇)。幼年在私塾读书。13岁考中秀才。15岁考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谭嗣同,并受到该学堂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的赏识,并建立起深厚的师生友谊。后入上海南洋公学(后更名为“国立交通大学”,即今天“上海交通大学”与“西安交通大学”的前身)。
救国主张
蔡锷断言:“居今日而不以军国民主义普及四万万,则中国其真亡矣。要实行“军国民主义”,蔡锷认为:“欲建造军国民,必先陶铸国魂。” 。至于“国魂”的具体内容是什么,蔡锷虽冥思苦想,却未能做出回答。尽管如此,他的这种探索还是有意义的。当时,国内正掀起编练新军、改革军制的热潮,把练兵作为救国的“第一要义”。而蔡锷等爱国青年则认为尚武不仅需要刀剑,而且更需要精神,御侮不仅需要枪炮,更需要国魂。提出对全民进行军事教育、军事训练,以提高国民素质。
军事理论
在等待接任新职期间,他伏案著书,从在论及“选将”时,蔡锷崇尚曾、胡“为将
设计出逃
1913年10月,袁世凯以“准给病假三月,召来京调养”为名将蔡锷调到北京,实际上剥夺了他的军权,并进行严密的监视。针对袁世凯企图恢复帝制的阴谋,蔡锷与梁启超等人秘密商讨“倒袁”计划。
为避免引起袁世凯的猜疑,蔡锷在公开场合批驳反对帝制的梁启超,并积极表态“赞成帝制”。同时,他佯装胸无大志,经常在八大胡同“鬼混”,与名妓小凤仙打得火热。然而,袁世凯对蔡锷仍不放心,曾派人扮成盗匪闯入蔡锷家中,翻箱倒柜,以探虚实,结果一无所获。在蔡锷的严词责问下,袁世凯只得从监狱里提出几名犯人当替罪羊而枪决,才搪塞过去。自此,他认为蔡锷真的沉湎于酒色之中,
北京故居
北京西城区棉花胡同66号有蔡锷故居。
由前后两院组成,房屋由回廊相连。现基本保持旧观。蔡锷于民国2 - 4年(1913年11月 - 1915年11月)寓此。故居前院的西房系大门和三间配房、北房、南房各三间。前院和后院由廊墙隔开,后院有北房、南房、东房各三间。整体格局甚不符老北京四合院的规制,用工、用料亦显得很单薄,连正房也没建于三层石级之上,二十间房屋均是平地起房,给人以简易之感。有跨院的房屋均是后建,原为停车、养马之所。蔡锷的军衔系陆军上将,军职疆界局督办,车、马均系职务待遇,由官方提供。
邵阳故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