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去病(1874—1933),中国近代诗人,南社创始人之一。江苏吴江同里人。因读“匈奴未灭,何以家为”,毅然易名“去病”。早年参加同盟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宣传革命不遗余力。在推翻满清帝制的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的护法运动中,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其诗多抒发爱国激情 ,风格苍健悲壮。1923年担任国立东南大学(1928年改为中央大学,1949年改名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28年后曾任江苏革命博物馆馆长、大学院古物保管委员会江苏分会主任委员。1933年,病逝于故乡同里镇。► 46篇诗文
同里镇三元河畔,有一条石板小街三元街,往西不远处,便是陈去病故居。大门面街临河,罩墙高耸,环静幽静。陈去病故居是一处古朴平常的清代居名,占地一千三百六十四点平方米,门楣上方原有“孝友旧业”匾额,进门见有半亭、家祠旧迹,百尺楼、浩歌堂等建筑,历经风雨沧桑,垣几近残 危房。进门朝东有一月洞门,楣额“绿玉青瑶馆”五字,已是青苔微绿。据载,绿玉青瑶馆初建于1932年,距今已有六十多年。
故居原占地二亩二分半,共有房屋42间,大门面西,房屋临河而立,故居内原有楣额“孝友旧业”四字,进门原有半亭,现已不存。宅内主要建筑有浩歌堂、百尺楼、绿玉青瑶馆、书记及家庙等。
陈去病(1874—1933),曾叱咤辛亥革命时期,在那风云变幻的年代,与柳亚子等先创南社,继而追随孙中山先生,曾任孙中山北伐大本营宣传主任,广东护法军政府参议院秘书长等职。孙中山先生亲切地誉他为“十年袍泽,患难同尝”。
易名明志
陈去病出生时,父亲先他5个月前去世,他成了遗腹子。母亲倪节孝君人称倪太夫人,生他时住在苏州娄门平江路庆林桥旁的旅社内,请当地有名的接生婆接产,陈去病的乳名就用桥名命之,为陈庆林。出生数天后,倪太夫人抱他回到同里陈宅大院。倪大夫人是元末著名画家倪云林的后裔,知书达理,陈庆林5岁时,母亲便亲授他文字,史册经文取经用宏,给陈去病幼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