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濬(1891—1937),字秋岳,福建福州人。中华民国时期著名政客,汉奸。自幼随外祖父读书,有“神童”之誉,与同乡陈宝琛、严复等人贵识,受知于梁启超。1902年,至北京,就读京师译学馆。1937年8月26日,黄濬被以叛国罪判处死刑,公开处决。黄濬生平著有《壶舟笔记》、《花随人圣庵摭忆》。陈寅恪偶读《花随人圣庵摭忆》曾为其题诗:“世乱佳人还作贼,劫终残帙幸余灰。”陈寅恪曾盛赞黄濬《大觉寺杏林》诗中的“绝艳似怜前度意,繁枝犹待后游人”之句。汪辟疆《光宣以来诗坛旁记》中称 “黄濬如凝妆中妇,仪态万方”。► 3篇诗文
早年经历
黄濬,字秋岳,号哲维,生于福州一书香世家,其父黄彦鸿曾为清廷翰林。黄濬被处决前前系国民政府行政院简任高级机要秘书,此为仅次于秘书长之要职。 1937年8月26日,以叛国罪被判死,是抗战中最早被处决的汉奸。
黄濬自幼随外祖父读书,4岁识字,7岁能诗,因其早慧遂有“神童”之誉。1902年,年仅18岁的黄濬来到北京,就读于京师译学馆。因其博学多才,颇为在京的陈宝琛、严复、林纾等福建同乡父执所赏识。其后,他又以才名曾受知于当时的政界巨擘梁启超,与诗坛领袖樊增祥、傅增湘、罗瘿公等人也过从甚密,获益匪浅。
这些时代巨擘的器重,
民间有说法认为黄濬做汉奸是因为一个叫南造云子的日本女人,南造云子(1909—1942),是日本侵华期间直属日本大本营的特工人员,有日本第一女间谍之称。南造云子1909年出生于上海,其父亲南造次郎是一名老牌间谍。曾因黄浚案被捕,后买通狱卒逃脱,在上海参与组建76号,最后被军统暗杀,但对于南造云子的真实性仍存异议,有学者认为历史上并无南造云子这个人。
1937年7月28日,蒋介石在南京中山陵孝庐主持国民政府最高会议,决定采用“以快制快”、“制胜机先”的对策,抢在日军行动之前,选择长江下游江面最窄的江阴水域,在江中沉船,堵塞航道,再利用海军舰艇和两岸炮火,将长江航路截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