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烈钧(1882-1946年2月20日),字侠如,号侠黄,汉族,江西省九江市武宁县罗溪坪源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二级上将。青年时期便追随孙中山革命,辛亥革命爆发后,李烈钧被推任江西都督府参谋长、海陆军总司令,迫使北洋海军主要舰艇宣布起义。1927年初被蒋介石任命为江西省政府主席,任南京国民政府常委兼军事委员会常委。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李烈钧致电蒋介石,主张尊重言论自由,改良政治,一致抗日。七七事变后,一直患病休养。1946年2月20日在重庆病逝,国民政府予以国葬,周恩来、董必武亲往吊唁。► 1篇诗文
早年生活
李烈钧的父亲李骏兴参加过太平天国太平军。事败后回乡,耕种自给,常向他讲述太平天国起义经过和在帝国主义与满清军队联合进攻下失败的历史。李母杨氏,知书史,经常教他学习古文。烈钧自幼学文习武,爱好击剑,尤喜书法。稍长、广交游、豪放不羁。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武宁新任知县王浚道上任后,勒索乡民缴纳历年旧欠田赋,全县民众怨声载道,烈钧激于义愤,聚众密议驱王。某日,乘王回衙时,率众蜂拥而上,打护兵,砸官轿,回衙后,王立即调兵遣将,捉拿肇事者,引起全县民众愤怒,群起声援,终于将王知县赶走。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李烈钧以身材魁梧、性格爽
李烈钧能文善诗,尤擅书法,庐山仙人洞所题“常乐我净”,石松之石上所题“纵览云飞”均是李烈钧的手笔。他的著作面世的有:《孙大元帅戡乱记》、《李烈钧将军自传》、《李烈钧出巡记》、《李烈钧言论集》、《李烈钧、杨赓笙诗选》等。
李烈钧虽为武将,却也熟读百家,贯通经史,“电文自出心裁,阅者叹服,不知其为武人也。”“本起韬钤,好近楮墨,尤擅汉隶。人得其片纸,珍同拱璧。”他的诗文作得很好,尤喜书写楹联。早年喜临邓石如、钱南园法帖,后又临遍汉晋诸家名碑,尤爱张公方之严正,爨宝子之奇崛。李还与谭延闿过从甚密,拜谭为师学习书法。谭是晚清最后一届翰林,擅长颜体。李受谭影响,书法大有长进
故居
在原马斯南路125号,1928年李烈钧从政坛引退,来上海闲居,就住在此处。现为思南路幼儿园。
钧墓地
李烈钧墓位于江西九江市武宁县城区豫宁公园内烈士墓左侧。1980年11月23日由武宁县政治协商委员会拨专款修建。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先驱李烈钧和其夫人移棺所葬之处,属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李烈钧生平事迹碑廊和台阶构成陵墓主体建筑,是武宁城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武宁县的李烈钧墓申报国家文物保护单位,并通过了江西省文化厅专家论证。
1946年2月20日,李烈钧病故于重庆,终年64岁。李烈钧的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