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坚(1895年—1935年),四川平昌人,早年曾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四川大学前身)。1920年赴欧洲勤工俭学;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中国少年共产党,1922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入东方大学学习。应邀在冯玉祥部任国民军第二集团军总政治部副部长,后来再次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中共六大;到中央苏区后,任苏区工农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参与领导宁都起义并任红5军团政治部主任,后任中革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中央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年3月率部队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21日壮烈牺牲。► 4篇诗文
童年时代
刘伯坚,原名永福,祖籍江西,1895年在四川巴中县(今平昌县)出生。刘伯坚家里是一个开栈房的小商业者家庭。他聪明好学,童年时就读于金斗寨高等小学,后来靠家中借贷到巴中县上中学。后又考入万县的川东师范、成都的高等师范学堂(今四川大学的前身)。
青年时代
1920年赴欧,先到比利时,后到巴黎,一边做工一边学习。当时,西欧正经受十月革命的冲击。刘伯坚在那里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阅读了《资本论》、《共产党宣言》、《法兰西内战》和《国家与革命》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细心研究西欧工人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西北军
1926年9月,刘伯坚在接受了中共中央、共产国际交派的改造西北军的任务后,刘伯坚陪冯玉祥穿过外蒙古荒原,进入绥远(如今在内蒙古西部)。当地虽然有十几万西北军,内部却很混乱。士兵们军衣破烂,面有饥色,对政治概念一片漠然。为了振奋涣散的军心,刘伯坚到各个军建立了政治工作机构,并办各种训练班,每天工作都在18个小时以上。这时,中共中央派遣刘志丹、安子文等二百多名干部到西北军中来,他们都在刘伯坚的统一安排下,分配到各部队,担任政治工作干部。这期间,刘伯坚表现出的豪迈气概和忘我的工作精神,使不少高级军官感到钦佩,杨虎城、吉鸿昌、邓宝珊、赵博生、董振堂等都与他交上了朋
烈士纪念碑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位于平昌县城二公里的佛头山腰,1986年落成。原国家主席杨尚昆亲自为纪念碑揭幕,邓小平题写碑名,纪念碑以“忠魂盛开革命花,正气凛然照万代”为主题,纪念碑列为省级重点文物,现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景区共占地22387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绿化面积17998平方米。刘伯坚烈士生平事迹馆内,安放着刘伯坚汉白玉塑像,气宇轩昂,栩栩如生,那叱咤风云的神态,会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室内史料、文物系统展示了刘伯坚烈士的一生经历。刘伯坚烈士纪念碑由重庆建筑工程学院设计,碑高23.55米。一九九一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