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咸荥(1858-1949),字豫波,别号豫叟,四川双流县人。清光绪拔贡,终身从事文教工作。先后任教于成都尊经书院、游学预备学堂、通省师范学堂、四川高等学堂、成都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等校。清末曾任四川省咨议局议员、成都府中学堂监督。博通经史,尤长诗词及书画,为“成都五老”之一。著有《静娱楼诗文集》。► 61篇诗文
刘咸荥给世人留下的印象,一是劝善,二是书画,三是教育。晚清到民国时期,因为百年来中华民族遭受的空前耻辱,文化精英们大多不遗余力吸收西方文明,对传统文化过激地否定,有人甚至到了否定汉字的地步。
刘氏一族于劝善始于止唐公刘沅。《成都志通讯·成都街名考》说:“纯化街原名三巷子,后因刘止唐住此传道讲学,故更名为纯化街。寓有‘纯正人心、感化大众’的意思。民国四年,他家门口还悬挂有邛州翰林伍崧生所书‘儒林刘止唐先生第’横匾一块。”刘咸荥以槐轩学说为宗旨,从劝善入手,出版刊物,实施赈济,启善心于末世,振善行于既倒。1941年,他在上海道德书局刊印《静娱楼劝善全集》《新德善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