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SOHO知行者关注
诗文名句诗人古籍
刘知几

刘知几

刘知几(661年-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著作佐郎、左史、著作郎、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长安三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八十卷,神龙(705年~707年)时与徐坚等撰《武后实录》。玄宗先天元年(712年),与谱学家柳冲等改修《氏族志》,至开元二年(714年)撰成《姓族系录》二百卷,四年与吴兢撰成《睿宗实录》二十卷,重修《则天实录》三十卷、《中宗实录》二十卷。► 3篇诗文

生平

家学渊源

  刘知几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之家,书香门第。他的曾祖刘珉为北齐唯阳太守,祖父刘务本为隋留县长。知几的从祖父刘胤之“少有学业”,在隋时即与信都丞孙万寿、宗正卿李百药为“忘年之友”。唐高祖武德年间为信都令,曾与国子祭酒令狐德棻、着作郎杨仁卿等,一同撰成国史和实录,并因之授封阳城县男。

  刘知几的从父刘延佑进士及第,颇有文名。刘知几的父亲刘藏器在高宗时为侍御史。监察御史魏元忠很称赞刘藏器贤能,高宗也打算提升他为吏部侍郎,因遭魏玄同的反对,便放他出为宋州司马。其执法如山,无所阿私,言词抗直,不畏权贵,甚至敢于批评当朝天子“用舍由情”、“失信”。

人物年表

公元661年,刘知几出生。

唐高宗永隆元年(680年),举进士。授怀州获嘉主簿,曾多次上书言事。

圣历二年(699年),任定王府仓曹,并奉命与李峤、徐彦伯、徐坚、张说等共同编写《三教珠英》。

长安二年(702年),开始担任史官,撰起居注,历任着作郎、左史、凤阁舍人、秘书少监、太子左庶子、左散骑常侍等职,兼修国史。

长安三年(704年)),与李峤等撰修唐史,成《唐书》80卷。曾探究本族历史,撰《刘氏家史》及《刘氏谱考》。

神龙二年(706年),与徐坚、吴兢等修成《则天实隶》。

景龙二年(708年

学术思想

  刘知几认为史学家须兼备才、学、识三长,尤重史识。强调直笔,提倡“不掩恶、不虚美”,“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刘尚实用,反浮词,抨击六朝骈文的颓靡之风,反对华而不实的辞赋,主张运用当代通用的语言,反对依仿古语,反对形式模拟。这些论点,都给后代散文家以启发和影响,乃是中唐古文运动之先声。

  许冠三以为:“刘知几师承遍及四部。……但其中以《左传》、《论衡》、《文心》三书尤具决定性作用。”“《左传》是刘知几史学入门师,仰慕的‘述者之冠冕’,创建实录史学原理之实存典范,影响于《史通》字里行间。”“从《史通》所言史之大用与要务看,更显得知几是《左传》学派之传人。”(《刘知几实

历史观点

求实精神

  李秋沅的《〈史通〉的求实精神》(《史学史研究》1988年第2期)一文认为,刘知几的求实精神表现有三:一是从史书的体裁、史书的体例和史书的语言三个方面,论述了史书的编纂必须“因俗”、“随时”,才能忠实地反映出历史面貌。二是贵直书,斥曲笔。三是信灾祥,重人事。

  代继华的《刘知几论实录》(《史学史研究》1995年第3期),把唐初政治、史馆修史制度与刘知几的“实录”史学主张结合起来考察,认为刘知几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系统地从理论上对“实录”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总结,形成了独具特点的实录史学原则。他把史学同现实生活的关系、史学的社会功用、史料学和历史编

刘知几的诗文

咏史

唐代刘知几

汎汎水中蓱,离离岸傍草。逐浪高复下,从风起还倒。

人生不若兹,处世安可保?遽瑗仕卫国,屈伸随世道。

方朔隐汉朝,易农以为宝。饮啄得其性,从容成寿考。

南国有狂生,形容独枯槁。作赋刺椒兰,投江溺流潦。

达人无不可,委运推苍昊。何为明自销,取讥于楚老?

次河神庙虞参军船先发余阻风不进寒夜旅泊

唐代刘知几

朝谒冯夷祠,夕投孟津渚。风长川淼漫,河阔舟容与。

回首望归途,连山暧相拒。落帆遵迥岸,辍榜依孤屿。

复值惊波息,戒徒候前侣。川路虽未遥,心期顿为阻。

沉沉落日暮,切切凉飙举。白露湿寒葭,苍烟晦平楚。

啼猿响岩谷,泪鹤闻河溆。此时怀故人,依然怆行旅。

何当欣既觏,郁陶共君叙。

读《汉书》作

唐代刘知几

汉王有天下,欻起布衣中。奋飞出草泽,啸咤驭群雄。

淮阴既附凤,黥彭亦攀龙。一朝逢运会,南面皆王公。

鱼得自忘筌,鸟尽必藏弓。咄嗟罹鼎俎,赤族无遗踪。

智哉张子房,处世独为工。功成薄受赏,高举追赤松。

知止信无辱,身安道亦隆。悠悠千载后,击抃仰遗风。

FACESOHO知行者

学以致用 知行合一 止于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