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谞(719—793)字士明,闻喜人,裴宽之子。裴婿明经及第后.初仕河南参军事,累迁京兆仓曹参军,由于虢王李巨的表荐,又调为襄、邓营田判官,他为人清明豁达,举止潇洒。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攻陷东都洛阳。► 3篇诗文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吐蕃入寇,兵至长安城外的便桥。当时代宗皇帝避难到了陕州(河南陕县),满朝文武四出藏匿,六军逃散。唯有裴諝带上考功南曹的印鉴徒步奔赴皇帝行营。庸代宗感叹地说:“疾风知劲草,裴諝果然大堪信任。” 并准备提升他为御史中丞,由于宰相元载的阻挠,拜为河东租庸,盐铁使。
永泰元年(765年)春天,关中大旱,斗米值千钱。裴諝入朝奏事,唐代亲一见面就问他全年的收支情况,利润有儿成?裴諝迟迟未予回答。唐代宗又问,裴諝说:“我正在想问题。”问说;“想什么?”答道:“臣自河东至京师,三百里之内,所经之处禾稼全部未能种上,农民们愁苦忧伤,束手无策。本以为陛下体
当时裴諝因为母亲故去,正在洛阳家中守孝,叛兵入城之后,就逃到山谷之中隐藏起来。史思明曾经是裴宽的部将,因怀念裴宽旧日的恩德,加之早已闻知裴谓的名声,于是派出骑兵四处搜寻,找到之后,高兴得连呼“郎君”,立即授以伪职御史中丞。裴諝虽然迫于无奈,表面接受下来,但他内心却是忠于李唐王朝。所以当安史叛贼在洛阳大肆残害唐室宗亲时,他总是利用职权之便,暗中千方百计予以宽解拖延,使数百人赖以保全性命。为时不久,裴諝了解到叛贼的内部虚实之后,立即起草奏疏向唐朝廷报告。此事不幸败露,史思明愤恨得连声责骂,几乎要把他杀死,裴諝始终不为所动。所以当安史叛乱被平定之后,唐朝廷为表彰他的忠诚,特地提升他为太子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