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文灏(1889—1971),字咏霓,浙江鄞县(今属宁波)人。出生于绅商家庭,清末留学比利时,专攻地质学,获理学博士学位,于1912年回国。是民国时期著名学者,中国早期的最著名地质学家。他是中国第一位地质学博士、中国第一本《地质学讲义》的编写者、第一位撰写中国矿产志的中国学者、中国第一张着色全国地质图的编制者、中国第一位考查地震灾害并出版地震专著的学者、第一位对中国煤炭按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类的学者、燕山运动及与之有关的岩浆活动和金属矿床形成理论的首创者、开发中国第一个油田的组织领导者。► 9篇诗文
1902年,翁文灏13岁时通过乡试中秀才。后来到上海读书,在法国天主教会所办学校学习外文,后到欧洲留学,专攻地质学。
1912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获地质学博士。获理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到中国,在北洋政府农商部任事。
1913年,翁文灏同丁文江等人一同创办了北洋政府地质调查所,在搞地质研究的同时,也招收中学毕业生入学培养地质人才。这是我国第一个从事地质研究和培养地质人才的机构。1922年翁文灏继丁文江后任该所所长,并在地质研究所任讲师、主任教授,中国首代地质工作者多出自其门下。翁文灏同时亦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任教授,曾为清华地质学系主任,1931年
经济主张
作为学人,翁文灏主张中国必须走工业化道路方可富强,以臻现代化。他服膺孙中山遗教,认为在落后国家发展经济,应避免贫富不均,必须实行民生主义,发达国家资本,节制私人资本。他尤其主张凡国防及与国计民生有关的工矿企业,均应由国家出面、出力来办。“欲使(中国)工业化成功,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及以重工业为核心。中国重工业的振兴,不宜悉赖私营,而须由政府以国营方式奠定基础。”以后他之所以愿意出山从政,主持中国工业建设,与此初衷不无关系。
涉外主张
翁文灏力主一面抵抗一面交涉,要求不要空喊口号,而要面对实际。他要求政府首先做些实实在
国共之争
1948年底,国共之争胜负已成定局。这年的12月,中共方面宣布了一个四十余人的战犯名单,这时的翁文灏虽已不过是挂名的政务委员,但因其曾高居国民政府院长之位,也赫然在焉。1949年,翁文灏先赴香港,后转法国,1951年3月,经多方周密筹划,翁文灏辗转回到北京。“战犯”的帽子没有吓退翁文灏海外归来的脚步,证明中共和翁文灏之间的距离至少不像“战犯”这个词汇所张扬的那么大。
陈毅进入上海后在和翁文灏友人的谈话中提及翁时曾说:“翁文灏是书生,不懂政治,即使他在国内,我们也不会为难他。”陈毅“书生”一词经友人之口传到了翁文灏耳中,正在海外飘零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