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承尧(1874 ~ 1946年),曾单名芚,字际唐、芚公、婆娑翰林,室名眠琴别圃、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等,徽州府歙县人。近现代方志学家、诗人、书法家、文物鉴赏家。二十一岁中光绪甲午科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中进士,入翰林。辛亥革命后,应皖督柏文蔚聘,任全省铁路督办等职,后随甘肃督军张广建入陇,任甘肃省府秘书长、甘凉道尹、兰州道尹、省政务厅长等职。1924年辞官回京,同年由京返歙,从此绝迹仕途,在家乡以著述终老,著有《歙县志》、《歙故》等。► 2篇诗文
许承尧祖父许恭寿(字品三)为蒙学塾师,父亲许学诗(字雅初),曾经在江西经商。许承尧自幼聪颖好学,十六岁为府庠生。光绪甲午科举人,曾师事著名学者汪宗沂先生(时掌紫阳书院)与同学黄宾虹、江鞠卣相交莫逆。
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为庶吉士,成为中国“末代翰林”之一。旋而告假南归,返歙创办新安中学堂、紫阳师范学堂。后因秘密组织旨在废除君主、与陈巢南、陈鲁得等组织成立“黄社”推行新学,而被人告发,遂辞去二校监督之职,回京销假。安徽巡抚冯煦奏称“皖南学务以皖歙最早,歙县兴学,则自许氏。”是以许承尧得以重入翰林院,任编修兼国史馆协修。
辛亥革命后,应皖省
诗词
许承尧一生刻意为诗,造诣深湛,其诗“初学长吉、义山,继乃由韩入杜,冀窥陶、阮。于宋亦取王半山、梅圣俞、陈简斋。明、清二代,时复旁撷。无偏嗜,故无嗜肖。”(《疑庵诗》自序)同时,他还深受龚自珍、黄遵宪的影响,主张走诗歌革命的道路。其诗思渊虑微,悲愤深广,表现了一个知识分子在民族灾难特别深重之时的爱国情怀。在艺术上,其诗托意渊微,别开生面,以科学知识入诗,以俗语、译词入诗,体现了“诗界革命”的精神和近代启蒙的气象。《光宣诗坛点将录》将他与周达(梅泉)合列为“地空星小霸王周通”,评曰:“疑庵诗,风骨高秀,意境老澹,皖中高手。”其诗集名《疑庵诗》,马其昶、陈宝琛曾为
雄风破空来,驱云蹋天走。惊涛悸心目,奔石落肩肘。
群峰易其次,倏忽分见否。见如舟出峡,一闪复无有。
掉头偶不虞,云气咽满口。老松与风战,如人竟张手。
百撑不一折,颇恃鳞甲厚。山灵顾怜之,鏖斗不使久。
吾徒饭未毕,旭日已窥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