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光少年时即不满清廷的腐败和丧权辱国,自题名曰“光”,号“复庐”即隐含光复汉土之意。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年仅13岁的他就在《觉民》杂志上发表《为种流血文天祥传》,借文天祥九死不屈的抗元故事,号召人民反抗清廷,“我愿我爱国志士效之、实行之,则胡儿虽狠,不难犁庭扫穴矣”。► 4篇诗文
姚光(1891~1945),一名后超,字凤石,号石子,又号复庐。张堰人,为高燮之甥。7岁入私塾,11岁即能文,15岁入秦山实枚学堂,17岁(1907年)入上海震旦学校,未数月即因大病辍学,遂乡居自学。读书、藏书、著书。几乎每年都有所作,至老不衰。每有所作,辄就正于其舅,故他与高燮兼具师生之谊,感情特深。
少年立志
少年时即不满清廷的腐败和丧权辱国,自题名曰“光”,号“复庐”即隐含光复汉土之意。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年仅13岁的他就在《觉民》杂志上发表《为种流血文天祥传》,借文天祥九死不屈的抗元故事,号召人民反抗清廷,“我愿我爱国志士效之、
姚光一生嗜书,自称“书淫”,并刻有“书淫”藏书印章,为江南著名藏书家之一,随时搜罗各种文献古籍,更重乡邦文献,根据经济条件,由近及远自一邑而全郡、全省,每有所获,虽耗高价亦在所不惜,积累至三百箱数万卷之多,其中不乏稀世珍本和孤本、善本。江安傅阮叔因其藏书之富,曾赠以“书林猗顿君山富,福地琅环石室严”对联。(姚曾拟筑一石室以藏书)。民国26年(1937年),日本侵略者在金山卫登陆,其藏书除一部分在沪寓所外,损毁不少。对劫后藏书,又刻一印“历劫不磨”,并继续在沪收购,并盖以“姚光劫后所得”之印。至其逝世时尚有图书5万余册,1950年5月由其后人昆群、昆田献给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现存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