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乾曜(?-731年),相州临漳(今河北临漳)人,唐朝宰相,北魏太尉源贺之后,刑部尚书源直心之子。源乾曜进士出身,历任江南道巡察使、谏议大夫、梁州都督等职,716年(开元四年),拜黄门侍郎、同平章事,成为宰相,不久与姚崇被一同免官,改任京兆尹,四年后复任宰相,不久升任侍中,后又因针对封禅泰山的问题与时任宰相张说发生矛盾被夺去实权。源乾曜任相期间,张嘉贞、李元纮等人先后掌握权力,但是源乾曜在重大问题上从不发表意见。729年(开元十七年),源乾曜被罢去侍中之职,后任太子少傅,封安阳郡公,两年后病逝于长安,追赠幽州大都督。► 4篇诗文
早年经历
源乾曜早年考中进士,累迁至殿中侍御史。706年(神龙二年),唐中宗任命十道巡察使,让他们负责考察官吏、安抚百姓等事务。源乾曜出任江南道巡察使,因政绩突出,升任谏议大夫。
累职升迁
711年(景云二年),源乾曜针对朝廷荒废射礼的行为,上奏道:“圣王教化百姓,必制定礼乐以正人情。君子三年不为礼乐,则礼崩乐坏。古代择士,先观射礼,并不是取一时之乐。射可以区别正邪、观察德行,圣王对此无不重视。如今朝廷吝惜费用,而荒废射礼,甚是不妥。臣认为花费的虽是钱财,但保全的却是礼制,请陛下重开射礼。”不久,源乾曜出任梁州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