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水去不返,我心重怆恻。弟兄各异县,欲往无羽翼。
八月遗我书,开函泪沾臆。知我病乍起,一一问眠食。
共此千里心,相思不相即。茱萸勿复采,忧来簪不得。
兄今更何如,吞声望故国。
故国丁丧乱,遗民三万强。野田足耕作,少少归流亡。
今年盛阴潦,秋谷半已伤。饥寒岂不惧,幸得守其乡。
不见江汉上,千里流汤汤。脱身洪涛中,颠越皆四方。
登高气潜阻,飒飒哀鸿翔。
峭寒如雨。帘阴暗、斜阳犹恋庭宇。苔花吟老断无人,奈此时情绪。
浑不记、留题甚处。暗虫蚀尽东墙树。且共倚危阑,怕寸碧烟空,薄游今已非故。
曾是选石延云,洗瓢邀月,烂藤香里同住。年年散发弄凉秋,有几多凄楚。
莫更问、琴歌酒赋。庾郎先自伤迟暮。算我亦漂零久,负了沙边,旧盟鸥鹭。
徵招 八月二十一日同蘋香夜饮,残月当楼,冷云在水,有怀次米、白田
寒城清角吹烟起,凉蟾半规残白。瘦影怯凭阑,对沈沈空碧。
相思忘不得。待归雁、为传消息。野寺疏钟,江楼横笛,几番游历。
望极。暮天西,银河转、冥冥湿云无迹。木叶下微波,更啼螀悽恻。
遥知虚幌侧。只人共、素娥岑寂。甚愁里、杀了明镫,又断肠今夕。
西子妆 秋宇澄霁,残月初上,暝烟不生,楼外丛树动摇,凉翠欲滴,同蘋湘赋此,一绳新雁,若与歌声相和也
断港通烟,危岚卷雨,消尽庭阴空碧。孤城画角下黄昏,飐残旂、乱波如织。
南鸿悽恻。似迟我、倚阑横笛。夜冥冥怕单衣一叶,凉云吹湿。
秋无迹。落木微霜,野鹊惊寒色。小楼西畔玉绳低,几消磨、醉筇吟屐。
半弓残白。待句起、玲珑帘额。问姮娥、可有海天消息。
江上雁绳斜,酒初阑、早又断肠今夕。无语咽寒云,漂零久、忍问西湖消息。
六桥烟月,那时曾弄梅边笛。落叶如潮秋寺晚,都是梦中游历。
而今蕉萃南朝,算斜阳燕子,似曾相识。莫更上离亭,荒烟外、残柳丝丝愁织。
重逢记得,蘼芜一抹伤心碧。只恐镫凄疏雨夜,瘦损茂陵词客。
长亭怨慢 漱泉有淮南之游,甚难为别,因倚此解送之。春水方生,予亦将归江上,不自知其繁弦促柱也
又残梦、东风吹醒。蓦上离亭,断肠谁省。疏柳微黄,数声寒笛乱雅暝。
碧云何处,浑堕入、斜阳影。回首望平芜,只一角、城阴愁凭。
销凝。怕菭边屐悄,忘却旧游门径。西窗暗雨,忍犹忆、剪镫同听。
算我亦、客思如潮,待重载、空江烟艇。且缓缓催归,说与子规应肯。
水佩风裳寒未剪,门外嫩阴笼碧。扬灵何处,湖上烟如织。
柳濛濛,斜阳卷,画旂湿。一匊蘋香采,春渡寂。废殿薜萝丛,暮云入。
太息湘灵,莫鼓钱郎瑟。灌木凄迷,残鸦泣。怒潮流恨,算千古,空午夜。
更菰芦中,疏星晚,起鱼笛。缺月堕无痕,归怨魄。曲曲奏神弦,近寒食。
一匊春愁起,被软潮吹断,深浅无据。阁住余寒,怕东风暗卷,濛濛酥雨。
旧约湔裙误。问何似、六朝眉妩。便碧云、几叶遮留,难唤冶桃前渡。
冉冉薄阴凄楚。恁怨草愁波。人在南浦。弱柳微黄,怕穿烟乳燕,半衔离絮。
梦堕斜阳路。悄不是、旧听莺处。无奈中酒时光,归期又阻。
冯煦(1842~1927)原名冯熙,字梦华,号蒿庵,晚号蒿叟、蒿隐。江苏金坛五叶人。少好词赋,有江南才子之称。光绪八年(1882) 举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历官安徽凤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和安徽巡抚。辛亥革命后,寓居上海,以遗老自居。曾创立义赈协会,承办江淮赈务,参与纂修《江南通志》。冯煦工诗、词、骈文,尤以词名,著有《蒿庵类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