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或《浣沙溪》。上下片或上下阕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或上阕三句全用韵,下片或下阕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浣溪沙
近现代:王国维
浣溪沙(少蕴内翰同年宠速,遣妓隐帘吹笙,因成一阕)
宋代:葛胜仲
宋代:管鉴
清代:王士祯
浣溪沙(寿程将)
浣溪沙(忆西湖)
宋代:林淳
浣溪沙(赠陈惜惜、怜怜)
宋代:郭应祥
浣溪沙 怀李彦深。 此下原有后庭花破子二首
金朝:元好问
浣溪沙(武康社日)
宋代:毛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