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或《浣沙溪》。上下片或上下阕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或上阕三句全用韵,下片或下阕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浣溪沙
宋代:朱敦儒
浣溪沙(季钦拥双妙丽,使来求长短句,为赋)
浣溪沙(玄真子有渔父词,为添作)
五代:李煜
宋代:晏几道
宋代:张孝祥
浣溪沙(题紫清道院)
宋代:周密
宋代:陈允平
浣溪沙(去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