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或《浣沙溪》。上下片或上下阕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或上阕三句全用韵,下片或下阕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浣溪沙(陈少逸席上用联句韵有赠)
宋代:吴文英
浣溪沙
宋代:黄机
宋代:贺铸
浣溪沙(病中有以阑花相供者,戏书)
宋代:程垓
浣溪沙(咏掠发)
宋代:李元膺
宋代:曹组
宋代:蔡伸
浣溪沙(简王景源、元渤伯仲)
宋代:向子諲
浣溪沙(席上再作)
宋代:洪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