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或《浣沙溪》。上下片或上下阕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或上阕三句全用韵,下片或下阕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浣溪沙(赵景山席上用偶赋溪台和韵)
宋代:辛弃疾
浣溪沙(种松竹未成)
浣溪沙
宋代:向子諲
宋代:陈克
浣溪沙(赵总怜以扇头来乞词,戏有此赠。赵能著棋、写字、分茶、弹琴)
浣溪沙(王称心效颦,亦有是请,再用前韵赠之)
宋代:贺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