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或《浣沙溪》。上下片或上下阕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或上阕三句全用韵,下片或下阕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浣溪沙·庭菊飘黄玉露浓
五代:顾敻
浣溪沙·七夕年年信不违
五代:毛文锡
浣溪沙·红桥
清代:王士祯
北郭清溪一带流,红桥风物眼中秋,绿杨城郭是扬州。西望雷塘何处是?香魂零落使人愁,淡烟芳草旧迷楼。
浣溪沙·身向云山那畔行
清代:纳兰性德
浣溪沙·偕叔高子似宿山寺戏作
宋代:辛弃疾
浣溪沙·常山道中即事
浣溪沙·露白蟾明又到秋
浣溪沙·风撼芳菲满院香
五代:孙光宪
浣溪沙·粉上依稀有泪痕
唐代:薛昭蕴
浣溪沙·惆怅梦余山月斜
唐代:韦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