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或《浣沙溪》。上下片或上下阕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或上阕三句全用韵,下片或下阕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浣溪沙·春情
宋代:苏轼
浣溪沙·二月春花厌落梅
宋代:晏几道
浣溪沙·香靥凝羞一笑开
宋代:秦观
浣溪沙·书虞元翁书
宋代:苏庠
浣溪沙
宋代:曾觌
浣溪沙·父老争言雨水匀
宋代:辛弃疾
宋代:王之道
浣溪沙·咏五更和湘真韵
清代:纳兰性德
浣溪沙·争挽桐花两鬓垂
宋代:周邦彦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