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或《浣沙溪》。上下片或上下阕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或上阕三句全用韵,下片或下阕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浣溪沙·红桥
清代:王士祯
浣溪沙·庚申除夜
清代:纳兰性德
浣溪沙·题李中斋舟中梅屏
宋代:吴文英
浣溪沙·闲弄筝弦懒系裙
宋代:晏几道
浣溪沙·菊节
宋代:苏轼
浣溪沙·握手河桥柳似金
唐代:薛昭蕴
浣溪沙·倾国倾城恨有馀
浣溪沙·相见休言有泪珠
唐代:欧阳炯
相见休言有泪珠,酒阑重得叙欢娱,凤屏鸳枕宿金铺。兰麝细香闻喘息,绮罗纤缕见肌肤,此时还恨薄情无?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浣溪沙·雨过残红湿未飞
宋代:周邦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