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或《浣沙溪》。上下片或上下阕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或上阕三句全用韵,下片或下阕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浣溪沙
宋代:陈克
浣溪沙 山行
明代:王夫之
曲曲屏山翠幕垂。啼禽不拣浅深枝。逗人斜转竹林西。
绿玉竿柔愁露浥,翠烟叶密耐风欺。溪光一半染玻瓈。
宋代:刘一止
浣溪沙(题扇)
宋代:赵彦端
浣溪沙 集句
明代:刘基
花压阑干春昼长,碧楼红树倚斜阳。入门惟觉一庭香。
绝壁过云开锦绣,冰丝弹月梦清凉。鸾歌凤舞断人肠。
浣溪沙 其二
清代:顾太清
开遍芙蓉叶叶凉。天成锦障护池搪。伊人宛在水中央。
十二栏干人不见,三千世界路何长。空教秋雨洗红妆。
浣溪沙(嗣立置酒稽古,令予坐东)
宋代:郭应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