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或《浣沙溪》。上下片或上下阕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或上阕三句全用韵,下片或下阕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浣溪沙·莲漏三声烛半条
清代:纳兰性德
浣溪沙
五代:李煜
浣溪沙·半踏长裾宛约行
五代:孙光宪
浣溪沙·和柳亚子先生
近现代:毛泽东
宋代:向子諲
宋代:欧阳修
浣溪沙(别成上人并送性禅师)
宋代:辛弃疾
宋代:姜夔
宋代:汪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