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或《浣沙溪》。上下片或上下阕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或上阕三句全用韵,下片或下阕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浣溪沙·欲寄愁心朔雁边
清代:纳兰性德
浣溪沙(赠贲大夫歌者,其人尝在大家)
宋代:朱敦儒
浣溪沙(清明)
宋代:朱淑真
浣溪沙
宋代:张孝祥
宋代:杨炎正
宋代:晏几道
浣溪沙(黄沙岭)
宋代:辛弃疾
浣溪沙(科斗)
宋代:王千秋
浣溪沙(寿内子)
浣溪沙(白纻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