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或《浣沙溪》。上下片或上下阕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或上阕三句全用韵,下片或下阕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浣溪沙
宋代:仲殊
宋代:管鉴
浣溪沙(宠姬小春)
宋代:赵长卿
近现代:王国维
浣溪沙(看杏花)
宋代:赵扩
宋代:卢炳
宋代:晁端礼
浣溪沙 木棉
近现代:朱庸斋
娇首芳丛独出群。烛天万盏映朝昏。海涯归燕未迷津。
浣溪沙 病起春日小步
明代:王夫之
水浅平田碧几丛。出胎初叶剪娇红。匀匀流柳半溪风。
小雪去年门外影,如今还落少阳中。春光不道不从容。
浣溪沙 赠刘语石
清代:朱祖谋
著酒单衣带眼磨。十年流恨满吴波。秋来独客易悲歌。
烟月怀人词笔瘦,江关费泪笛声多。韩陵无语奈君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