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沙》或《浣沙溪》。上下片或上下阕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或上阕三句全用韵,下片或下阕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
浣溪沙
宋代:晏殊
浣溪沙 谢家桥小泊待潮
清代:翁同和
错认秦淮夜顶潮,牵船辛苦且停桡,水花风柳谢家桥。
病骨不禁春后冷,愁怀难向酒杯消,却怜燕子未归巢。
浣溪沙(仙潭二首)
宋代:蔡伸
浣溪沙 新月
明代:叶小纨
纤影黄昏到小楼。弱云扶住柳梢头。捲帘依约见银钩。
妆镜慵开才出匣,蛾眉学画半含愁。清光先自映波流。
宋代:史浩
浣溪沙(昆山月华阁)
宋代:陈克
宋代:毛滂
小圃春光不待邀,蚤通消耗与含桃,晚来芳意半含梢。
带笑不言春淡淡,试妆未遍雨潇潇,东君少女可怜娇。